關于上海市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 2013年02月17日 )
(2013年2月2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一、2012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2年,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上海“十二五”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和年度“五個更加注重”工作要求,積極應對復雜嚴峻外部環境沖擊和自身結構調整影響的雙重挑戰,扎實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在上海取得明顯成效,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穩中有進、進中提升的態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效應進一步顯現,完成了本屆政府和市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見表一)。
(一)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經濟在保持平穩發展中加快轉型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有序。經濟增速逐季企穩,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別同比增長7%、7.2%、7.4%和7.5%,本屆政府(2008-2012年)五年年均增長8.8%(見圖1)。地方財政收入逐季回升,全年完成3743.7億元,四個季度分別累計增長6.7%、6.8%、7.2%和9.2%。物價漲幅持續回落,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8%,漲幅同比回落2.4個百分點。
重點區域支撐帶動作用顯現。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等六大重點功能區域加快建設(見表二)。上海綜合保稅區商品銷售額、工商稅收占全國11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比重均超過50%。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集聚各類金融及相關服務機構超過2100家,航運機構超過1000家。上海化工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企業幫扶力度不斷加大。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鼓勵引導民間投資、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健康發展各項政策,大力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聚焦減輕稅費負擔、拓寬融資渠道、優化發展環境(見表三),多管齊下加大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幫扶力度,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二)全面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
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增強。現代金融要素市場體系不斷健全(見圖3),全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528.1萬億元,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達到3.9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3%和34.9%。金融機構加快集聚,中國銀行上海人民幣交易業務總部、銀聯國際有限公司和平安航運保險運營中心落戶上海,國內規模最大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賽領基金正式設立;全市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企業累計達51家,占全國1/4。金融創新步伐加快,白銀期貨掛牌上市,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正式啟動,首只跨市場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產品和首只跨境ETF產品發行上市。
國際航運中心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啟運港退稅、洋山港保稅船舶登記、期貨保稅倉單質押融資、國際中轉集拼等試點啟動實施,單機單船融資租賃試點順利推進,租賃資產規模超過25億美元。航運服務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口岸進出口貨物“通關單無紙化”全面推廣,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正式啟用。航運集疏運體系進一步完善(見圖4),上海港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連續三年位居全球第一,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三;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2.8%,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國際貿易中心集聚輻射效應進一步顯現。制定出臺本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商務部與上海部市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主體工程順利開工,國際貿易技術標準服務中心、常年展示交易中心等平臺建成運營,一批國別商品中心正式開業。出臺實施本市穩定外貿政策措施,試點建立貿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務中心,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試點企業擴大到50家,全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突破4800億元。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53795.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關區進出口總額8013.1億美元,占全國1/5;預計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480億美元左右,增長15%左右,占全國1/3(見圖5)。
總部經濟加快集聚發展。制定出臺本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鼓勵外商設立研發中心等政策意見,全年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0家、投資性公司25家、研發中心17家,累計分別達到403家、265家和351家(見圖6)。央企和民企加快集聚,中國商飛公司、中化集團等一批央企總部項目落戶世博園區,一批民營企業總部落戶上海。
(三)著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自主創新成效持續顯現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制定實施本市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意見和“十二五”專項規劃,發布新一輪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領域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見表四),大規模集成電路、物聯網、云計算等11個專項工程啟動實施。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落實專項資金3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過100億元。發揮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帶動作用,累計組建新興產業創投基金36家,吸引民間資金150億元。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頒布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加快建設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研究制定股權激勵試點和創業團隊培育政策,完善新一輪張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張江擴區工作順利推進。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紫竹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見表五),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480件左右,比上年增長23%。企業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全市國家級、市級創新型企業分別達到34家和500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分別達到4312家、878家和283家。
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完善重點領域人才開發機制,編制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航運和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開發目錄。國家和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順利實施,累計425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310人入選本市“千人計劃”,雛鷹歸巢計劃繼續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快建設,建立首批技能大師工作室及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到27%。
(四)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攻堅,轉型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
“ 營改增”試點取得積極成效。按照國家部署,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并出臺實施過渡性財政扶持政策。試點工作進展平穩有序,全市已有15.9萬戶企業納入試點范圍,試點企業和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合計減稅約166億元,其中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40%。穩步推進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首批10個區域市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實施。
重點領域改革深化突破。深入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融資租賃業務創新試點、全球檢測維修業務試點等重大改革事項有序開展。圍繞“兩高一少”目標,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改進政府服務方式、擴大政府信息公開,政府服務效能進一步提高(見表六)。繼續實施國資重組聯合與布局優化,企業整體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加快推進,國資行業分布從64個調整收縮到59個。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上海網絡社會征信網平臺正式建立。
內外開放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利用外資態勢良好,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實際到位金額分別達到223.4和15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20.5%;服務業實到外資占比達到83.5%,其中金融、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74.7%和29.5%。“走出去”力度不斷加大,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到32.4億美元,增長22%。扎實推進區域交流合作,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啟動實施,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重點領域合作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持續加強(見表七),共安排落實對口支援資金25.4億元,實施項目706個。
(五)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新增就業崗位61.4萬個,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崗位11萬個,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啟動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扶持失業青年就業啟航計劃,共幫助1.1萬人成功創業、733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制定本市加強企業職工職業培訓實施意見,繼續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完成農民工職業培訓30.5萬人。出臺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若干意見,建立勞動爭議月報制度,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
分配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待遇標準(見表八),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全年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增幅達15%,最低工資、城鄉低保等標準上調幅度均超過10%。全年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188元和1740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9%和11.2%。
“ 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見表九),全年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6.7萬套、1292萬平方米,供應11.5萬套、865萬平方米。制定新一輪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建設支持政策,出臺加強大型居住社區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貫徹落實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各項政策,穩步實施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
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紐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建設順利推進,上海開放大學組建成立,中高職教育貫通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擴大,為150所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建設綜合實驗室,新增54所幼兒園。立足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見表十)。加快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館運營,區縣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成立運營。成功舉辦首屆市民運動會,上海體育健兒在倫敦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國際體育仲裁院上海聽證中心正式成立。制定出臺推進本市養老機構建設若干意見,全年新增養老床位5227張,新設社區老年人助餐點42個,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6家,為27.2萬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物價保持基本穩定。綜合采取保障供應、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強化監管等措施,保障主副食品供應充足和價格基本穩定。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強化社會民生領域價格管理。健全價格信息發布制度,促進價格信息公開透明。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發放臨時價格補貼40萬人次,切實緩解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六)建立完善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進一步加強
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13號線一期西段、9號線南延伸段開通運營,嘉閔高架南延伸和北延伸等項目開工建設,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長江西路越江、中環線浦東段等項目繼續推進,完成20條區域對接道路建設。公交優先戰略加快實施,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達到1701萬人次,日均公交優惠換乘達到318.6萬人次。智慧城市建設深入推進(見圖7),光纖到戶和用戶數、無線局域網覆蓋密度、城域網出口帶寬、高清電視和IPTV用戶數均居國內前列,在全市300處主要公共場所開通i-Shanghai免費上網服務。
城市運行總體安全有序。貫徹實施本市安全生產條例,制定出臺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條例、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對軌道交通、高架道路等基礎設施運營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不斷加強,建筑施工、消防、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安全生產領域打非治違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對726幢20年以上房齡高層住宅增配消防設施,在8487個小區組織開展消防疏散演練,完成31.9萬名農民工安全生產培訓。按照“五個最嚴”要求,制定實施本市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大力完善監管制度、健全監管網絡、強化整治查處(見表十一)。加強能源安全保障,臨港燃氣電廠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西氣東輸二線實現向上海供氣。
社會管理不斷加強。深入貫徹中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完善本市社會建設和管理領導體制,建立市社會建設委員會和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加強來滬人員服務管理,探索制定居住證積分管理制度,完善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三個實有”全覆蓋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大型居住社區和新城社會服務管理工作,推進“鎮管社區”試點,推廣“大聯動”、“大聯勤”管理經驗。推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門式服務,延長窗口服務時間。推進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醫患糾紛專業調解機制,全面推廣建設信訪大廳,不斷完善信訪事項核查終結機制。落實平安建設實事項目,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努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取得新進展
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設施化和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見圖8),累計建成設施糧田8.7萬公頃、設施菜田1.4萬公頃,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17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88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2.4萬噸,地產農產品供應穩定、質量安全可控。出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市級財政對農業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綠葉菜淡季成本價格保險制度繼續完善。
新城和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貫徹落實加快新城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若干意見,建立完善新城建設推進協調機制,新城規劃調整修編基本完成。新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骨干道路建設加快推進,金山鐵路建成通車,遠郊地區交通出行條件得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啟動實施第五輪環保農業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出臺新一輪經濟薄弱村村內道路改造扶持政策,完成105個村莊改造、727座農村橋梁改造。崇明生態島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加強,8家郊區三級醫院建成運營,實現每個郊區縣至少有1家三級醫院,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113.7萬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農村改革創新深化推進。立足完善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農村產權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見表十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奉賢統籌城鄉發展、金山新型工業化等專項改革試點和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八)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能環保工作取得新成效
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召開全市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會議,分解落實年度節能減排目標。繼續完善節能政策、積極推進節能工程、大力加強節能管理(見表十三),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節能降耗取得顯著成效。啟動開展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編制完成溫室氣體排放清單,虹橋商務區、臨港、崇明等低碳實踐區試點有序推進。預計全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
污染減排力度加大。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加快推進,上海石化脫硫、石洞口第二電廠脫硝改造、松江東北部污水處理廠等工程相繼建成。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開局良好(見表十四),配套出臺鼓勵黃標車淘汰更新、燃煤電廠脫硫脫硝超量削減、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物超量削減等補貼政策。預計全年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率完成年初目標,城鎮污水處理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38.29%。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提高。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在張江、金橋開展土地“二次開發”改革試點,預計全年工業園區單位土地產值提高到65億元/平方公里左右。出臺本市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推進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出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市級資金補貼、生活垃圾跨區縣轉運處置環境補償辦法等政策,2025個場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5%。郊區集約化供水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繼續下降。
總的來看,2012年上海外部發展環境相當嚴峻復雜,全年經濟比上年增長7.5%,盡管略低于年初8%左右的預期目標,但經過全市上下艱苦努力,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有序,創新轉型態勢持續顯現,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監督指導、市政協支持幫助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結果。今后只要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上海經濟就一定能夠在保持平穩發展中加快轉型。
同時,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穩定增長的壓力較大。受外需持續不振、內需增長放緩以及自身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2012年以來本市工業、出口持續低位運行,消費增速出現回落,投資增長難度加大,同時資源、環境制約和人口壓力繼續加大,保持經濟持續平穩運行的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多。 二是調整結構的形勢緊迫。本市產業結構調整仍處于轉型陣痛期,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優勢逐步減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減小;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培育期,目前統計的現價產值因部分產品價格下跌出現下降,產業規模和自主創新能力亟待進一步提高。現代航運服務業營業收入受市場低迷影響,增速低于全市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發展受各種制約因素較多,發展潛力仍有待進一步釋放。 三是改善民生的任務較重。經濟放緩對就業的影響逐步顯現,保障就業的壓力加大;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居全國前列,但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較大;人口快速導入和加速老齡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的任務繁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特大型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應急響應能力有待提高,創新社會管理的能力尚需提升。對上述問題,我們將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2013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與任務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及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關鍵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綜合判斷,2013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但保持經濟在平穩增長中加快轉型的任務依然艱巨。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外部發展環境總體難有實質性改善。從國內看,全國經濟總體將平穩回升,國家宏觀政策將突出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從上海看,全市仍處在結構調整攻堅階段,轉型發展既面臨重大政策深化突破、新經濟增長極逐步形成、新產業革命促進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等機遇,更面臨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等方面挑戰。為此,我們既要振奮精神,堅定必勝信心和攻堅決心,著力尋找和把握各類有利條件,更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意識,充分估計和應對各種困難挑戰,全力以赴做好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各方面工作。
2013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穩中求進、開拓創新、扎實開局,著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著力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我們在安排2013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時,兼顧年度計劃目標與“十二五”規劃、市第十次黨代會、新一屆政府五年目標相銜接,進一步突出結構升級、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等指標,力求通過目標安排引導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把工作立足點轉移到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轉移到深化改革開放攻堅突破、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增強內需拉動作用、統籌城鄉發展上來。為此,我們提出2013年全市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5%左右,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一是充分體現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為防止經濟出現趨勢性下滑,經濟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速,這有利于為結構調整、改革創新、改善民生創造良好環境,實現新一屆政府工作扎實開局。同時,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比上年適度下調,就是要主動適應我國和上海經濟增長適度減緩的客觀環境,進一步擺脫對傳統發展模式的依賴,努力為結構調整、創新轉型騰出更大空間。 二是客觀反映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從產業看,隨著“四個中心”建設、“營改增”試點深化推進,本市第三產業將保持平穩發展;受外需不振、產能過剩、結構調整、對外轉移等因素影響,工業將延續低位運行態勢。從需求看,預計消費增速將保持平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與上年基本持平,出口受外需減弱影響短期內難有明顯改善。總體判斷,在外部發展形勢復雜嚴峻、轉型階段經濟增速會有所放緩的背景下,要實現7.5%左右的預期目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現對2013年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建議如下(見表十五):
(一)關于結構效益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建議目標為:立足穩定增長、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改善效益、保護環境、改善民生,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均進一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把穩定增長、調整結構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加快重點區域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興業態和改造傳統產業,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確保經濟在保持平穩發展中加快轉型。
1 、著力 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堅持擴內需與穩外需并舉,多管齊下確保經濟平穩運行。進一步落實出口退稅、保費補貼等政策,深化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擔保驗放等便利化措施,加快海外營銷網絡布局,建設跨國采購園區和網上國際貿易中心,全力穩定外貿增長。鼓勵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一體化出口能力,促進加工貿易向高端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等領域延伸。深化落實節能家電銷售、老舊汽車更新等擴大消費政策,實施鼓勵分期付款消費、降低銀行卡刷卡費率等措施。結合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強化商旅文聯動,探索體驗式消費、定制化消費等新模式,發展網絡銷售、無店鋪銷售等新業態,拓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休閑等服務性消費。采取減輕稅費負擔、拓寬融資渠道、拓展市場空間、完善服務體系等措施,全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見圖9),支持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主副食品等重要商品儲備和主要農產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強糧食、蔬菜等產銷對接和基地建設,加快構建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加強價格監管,確保重要商品市場供應和物價基本穩定。
2 、加快重點區域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
強化重點區域支撐作用,加快推進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臨港地區、前灘地區建設,有序推進黃浦江兩岸開發。分類推進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開發區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機制。強化重大項目帶動作用,落實產業項目審批流程優化方案,確保重大產業項目及時開工、按時竣工。依托重點區域、產業基地,完善招商引資協調推進機制,引進和集聚一批總部型、創新型重大項目。積極爭取投融資體制改革先行先試,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投資活力。落實好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政策意見,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舊區改造等領域。統籌配置各類政府性資金,爭取擴大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充分利用好企業債券、中期票據、銀行貸款等各類融資工具,創新公益性建設項目運作方式。
3 、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抓住國家“營改增”試點新一輪擴圍機遇,優化本市“1+6”行業試點政策,按照國家部署適時擴大試點行業范圍,充分發揮稅制改革的聯動、先發和放大效應。深化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研究促進醫療保健、文化體育、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政策,研究支持和規范物流園區發展政策措施。鼓勵支持制造企業實施主輔分離,加快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見圖10),完善扶持政策,實施專項工程,拓展融資渠道,盡快形成規模化產能。繼續推進臨港產業區、長興島造船、化工區、汽車城等產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落實國家技術改造實施意見,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促進企業產品和裝備升級換代。大力推動寶鋼吳淞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有序推動高橋地區、桃浦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水源地保護區、寶山南大等重點區塊調整,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鼓勵重點工業企業向研發、銷售“兩頭在滬”模式轉型升級,鼓勵輕工業老品牌、老字號加快商業管理模式創新。
(二)關于服務功能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建議目標為:“四個中心”建設取得新突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增長25%左右,商品銷售總額增長15%左右,現代航運服務業營業收入保持平穩增長,總部經濟加快集聚發展,國際經濟中心地位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把建設“四個中心”、提升服務功能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核心任務,著力集聚機構、創新服務、優化環境,全面推進“四個中心”建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和平臺經濟,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資源配置能力。
1 、深化國際金融中心創新開放
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啟動建設票據交易市場,加快建設股權托管交易市場,繼續支持張江園區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穩步推出國債期貨和原油期貨,籌備建設保險交易所。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體系(見表十六),大力集聚功能性金融機構,積極培育新型金融機構,深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全面提高金融機構規模能級。進一步深化金融創新和對外開放,繼續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試點和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爭取開展第三方支付企業跨境支付、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等試點。
2 、提升國際航運中心服務功能
圍繞健全航運集疏運體系,合力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推進浦東機場第四、第五跑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大力完善北外灘、吳淞口郵輪母港功能和服務配套。圍繞培育高端航運服務,組建上海航運聯合會,推動全國性航運專業機構落戶,加快發展航運金融、海事法律、航運經紀、航運信息等服務業,規范發展船舶交易和航運運價衍生品交易市場,培育船舶供應市場。加快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做好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封關驗收,推進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推進北外灘航運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資源整合、政策完善、功能拓展。進一步放大洋山船舶保稅登記、啟運港退稅、融資租賃、國際中轉集拼等試點效應,爭取浦東機場開展貨郵集拼中轉等試點。
3 、全面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積極搭建貿易功能載體,深化浦東“三港”“三區”聯動,按照國家部署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加快虹橋商務區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建設,舉辦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著力完善貿易市場體系,推動貨物貿易市場、服務貿易市場、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市場、電子商務市場融合發展(見表十七),抓緊培育技術貿易、離岸貿易等新型貿易形態。加快集聚各類貿易主體,鼓勵貿易企業總部、貿易促進機構、貿易行業組織等機構落戶。大力促進內外貿融合,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整合銜接進出口業務與國內流通環節,引導貼牌生產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和內銷渠道。
4 、加快總部經濟和平臺經濟集聚發展
積極推動國內外大企業總部、營運中心、研發中心、結算中心、數據中心、設計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落戶,力爭全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5家左右。支持鼓勵跨國公司在滬設立亞太區總部,指導在滬地區總部進一步整合業務、拓展功能。研究本市平臺企業扶持政策,推動企業搭建專業型產業服務、展示交易型服務、生活型服務等平臺,推動建設一批以平臺經濟為核心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產業群,努力形成平臺經濟與總部經濟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三)關于創新能力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建議目標為: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到28%左右,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全市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考慮到改革創新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把改革開放、自主創新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關鍵動力,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著力強化改革推動,著力強化市場作用,著力強化創新驅動,積極調整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充分激發全市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1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全面貫徹全國和本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契機,積極發展智能制造、綠色能源、數字服務等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低碳技術等領域進行攻關突破。強化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帶動作用,深化張江園區股權激勵、科技金融、人才特區等政策先行先試,探索完善張江管委會管理體制和“一區多園”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推進紫竹國家高新區和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建設。聚焦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見圖11)。深入實施各項“千人計劃”和浦江人才計劃,加強各類人才試驗區建設,大力引進世界級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一批精通數字技術和制造工藝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2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按照浦東能突破、全市能推廣、全國能借鑒的要求,充分發揮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行先試作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海關監管模式創新等領域開展試點,繼續推進融資租賃業務創新、全球檢測維修業務、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等改革試點,建設國際人才創新試驗區。圍繞“兩高一少”目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行政效能、提高行政透明度(見圖12)。進一步優化國資布局,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等領域;繼續推進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深入推進資本證券化,探索建立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常態化機制。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穩步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穩妥調整燃氣價格、物業服務收費和氮氧化物排污費。
3 、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推行外資項目申請報告格式化改革和外企合同章程格式化審批改革試點,引導外資投向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現代航運等領域,鼓勵外資開展商業保理、教育培訓、文化服務等業務。繼續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對外投資、跨國經營和兼并收購,推動本土銀行、保險、擔保等機構在境外提供專業服務,全力打造本土國際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深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完善長三角合作協調機制,發揮長三角合作與發展共同促進基金作用,深化交通、能源、環保、旅游、科技和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工作,推動與中西部、東北和港澳臺等地區的合作。
4、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全面完成第一輪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啟動謀劃智慧城市新一輪建設。深化和拓展信息化應用,深入推進法人信息共享和應用系統、電子賬單等一批信息化應用項目,繼續推進數字城管、數字惠民、電子政務、“兩化融合”等領域智能應用,切實做好智慧社區試點示范。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寬帶城市和無線城市建設,光纖到戶覆蓋家庭達到770萬戶,完成450處主要公共場所無線局域網覆蓋;爭取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與標準(TD-LTE)率先試點商用,積極做好“三網融合”推廣工作,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示范和應用。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關于社會民生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建議目標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爭高于經濟增幅;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0.5萬套、725萬平方米左右,供應10萬套、700萬平方米左右,對符合廉租住房條件的住房困難申請家庭應保盡保。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進,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把民生優先、社會安定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大任務,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持續解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物價穩定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一步統籌好城鄉發展,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常態長效管理體系,努力讓廣大市民過上更好生活。
1、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
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對就業帶來的壓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其中新增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深入實施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創業型城區創建力度,組織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和青年就業啟航計劃,研究和完善重點行業、重點群體的就業扶持政策,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就業工作,健全以需求為導向的政府補貼培訓機制。加強就業和失業動態監測,開展失業預警試點。完善勞動關系調處機制,預防和化解結構調整、企業搬遷等引發的勞動糾紛。
2、深化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貫徹落實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研究制定本市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確保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繼續穩步提高養老金、最低工資、最低保障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標準,研究建立物業管理、綠化養護、河道保潔等社會公益性服務行業一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深化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繼續平穩實施原綜保、鎮保企業及職工轉入職保過渡政策,完善城鎮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計發和增長辦法,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房地產市場體系,著力推進建設、加快配套、完善政策、強化管理、加強調控,切實改善市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條件(見圖13)。
積極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推進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繼續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舉辦首屆市民文化節;依托數字出版、網絡視聽、對外文化貿易、東方夢工廠等產業基地和重大項目,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繼續推進國有轉制文化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大力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繼續完善教育投入機制,促進基礎教育均衡,構建職業教育體系,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見圖14)。穩步實施本市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在投入補償、運行、管理、分工協作等方面建立新的體制機制;繼續推進健康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深入推進家庭醫生制試點;依托國際醫學園區和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促進醫療服務業加快發展。實施市民體育健身條例,著力打造“30分鐘體育生活圈”。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快啟動高齡老人醫療護理保障計劃試點。全年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為28萬名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10萬名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
4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貫徹落實本市加快新城發展政策意見,研究制定支持新城發展的融資、用地、產業、公共服務等政策,堅持“一城一策”分類開展新城建設。統籌推進中心城和新城建設,加快中心城人口、產業、商貿、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轉移,深入推進奉賢統籌城鄉發展、金山新型工業化等專項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推動老集鎮改造。探索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逐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試點,推動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流轉,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人口導入區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加快建設高水平設施糧田、設施菜田、標準化畜牧和水產養殖場,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作用,確保地產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一輪經濟相對薄弱村路橋改造和村莊改造,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保護管理。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強化農民培訓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穩步提高“新農合”、“新農保”待遇水平,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5 、健全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長效機制
全面加強城市管理,著力做好建筑工地、城市交通、高層建筑、地下空間、消防安全、特種設備、人流集散點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加強對建成項目的運行維護和后續管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抓緊完善城市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安全風險管理標準、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舉報投訴等制度。按照“五個最嚴”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和績效考核制,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追溯體系,開展食品安全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試點。繼續發揮氣、電聯動機制和市場調節作用,加強調度和區域合作,促進能源供需平衡。聚焦人口服務管理、基層基礎建設、矛盾預防化解、誠信體系建設等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見表十八)。
(五)關于生態文明的主要目標與措施
建議目標為: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作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抓手,圍繞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城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長效制度,著力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1 、深入推進節能減排
加快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見表十九),強化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領域節能管理,加強水源地、化工、重金屬、輻射等重點區域、行業和環節的環境風險監管。扎實推進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PM2.5濃度監測和治理。加強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加強對新能源技術和裝備研究與產業化的支持,開工建設東海大橋二期等風電項目,啟動并建成新一輪金太陽示范工程,抓緊推進世博園區央企總部能源中心、迪士尼樂園核心區等分布式能源站項目建設。
2 、穩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加快推進低碳和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生態工業園區創建、清潔生產審核等工作,完善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支持政策,促進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加快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每日2.1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左右。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繼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建立產業用地績效評估制度,鼓勵園區和企業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
3 、著力構建生態文明長效機制
深入實施本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基本生態網絡規劃,制定出臺2013-2015年崇明生態島建設行動計劃。完善節能減排、環境安全責任體系和考核問責機制,探索建立環境事故責任保險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穩步實施能源總量和能效雙控制度,嚴格實施投資項目能評制度,加強能源審計和節能標準制定實施,建設能耗在線監測設施和系統,大力推廣建筑用能分項計量裝置。嚴格實施“批項目、核總量”制度,穩步推進重點企業排污許可證管理試點。實施碳排放交易試點單位排放配額分配,啟動排放配額交易,進一步推進碳排放交易試點。
三、2013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計劃
2013年重大建設項目安排,要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在繼續保持適度投資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聚焦引領強、帶動廣、效益好的重點項目,確保項目安全、優質、高效建設和運營,進一步發揮重大建設項目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支撐和帶動作用,努力以投資結構轉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2013年重大建設項目共安排正式項目88項,預備項目30項。其中,年內計劃新開工項目14項,建成或基本建成項目13項。具體安排如下:
(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國家戰略和本市專項,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規模化產能。繼續推進大飛機研發制造相關重大項目、和輝光電4.5代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LTPS AMOLED)項目、日月光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生產線建設項目、聯影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研發生產及總部基地建設項目、三一上海精機生產項目、國藥集團奉賢生物產業基地等項目。基本建成909工程升級改造項目。
優化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依托重大產業基地,加快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開工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新開工建設上汽集團技術中心自主品牌研發中心擴建項目二期工程。繼續推進徐工集團臨港奉賢基地投資項目、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階段)等項目。基本建成光明乳業日產2000噸乳制品中央自動控制技術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積極推進上海通用設計技術中心金橋基地暨金橋擴能項目、拜耳增資擴產項目等前期準備工作。
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貫徹落實國家和本市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技術研究等重大設施投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繼續推進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項目、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海自然博物館等項目。
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重大載體。圍繞“四個中心”建設,進一步優化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繼續推進世博A、B片區地下空間開發及配套、迪士尼項目一期工程及市政配套、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項目及市政配套、上海中心大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交易廣場)、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含港運大廈)等項目建設。
(二)持續推進社會民生重大項目建設
著力提升教育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教育改革創新步伐,進一步完善教育設施資源,提升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圍繞特色辦學,新開工建設上海科技大學新校區一期工程。圍繞提升教育質量,新開工建設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內涵建設項目。繼續推進上海體育學院中國乒乓球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二期工程等項目。積極推進復旦大學內涵能力提升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同時,持續推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項目建設,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水平。
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設施。繼續改善醫療服務環境,著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深化部市合作機制,基本建成中山醫院腫瘤及心血管病綜合樓項目。有效提升市級醫療設施和服務能力,基本建成龍華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兒童醫院普陀新院、一婦嬰浦東新院等項目。積極推進上海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繼續推進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及劉海粟美術館遷建工程、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等項目。基本建成上海交響樂團遷建、上海京劇院遷建及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工程,確保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六一”兒童節投入運營。積極推進世博會博物館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加快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建設。積極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切實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供應和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繼續推進第一、第二輪大型居住社區外圍市政配套建設,加快市政道路、公交站點、綠化、供排水設施等配套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對大型居住社區內教育、養老、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的推進支持力度。
(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重大項目建設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繼續推進竹園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中心城區排水系統改造工程、重點河道和泵閘工程、長興島水系整治一期工程、崇明原水輸水系統一期工程、全市燃煤電廠脫硝改造工程等項目。積極推進崇明生態島、南橫引河東段河道整治工程前期準備工作。
保障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健全供電網絡,穩步提高能源供應的安全性、清潔性和高效性。新開工建設東海大橋風電二期、青草沙風電項目,繼續推進崇明燃氣電廠一期工程、石洞口燃氣生產和能源儲備等項目。基本建成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上海天然氣主干管網二期項目。
(四)有重點地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
完善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樞紐服務功能。新開工建設浦東機場T1航站樓改造工程、虹橋機場擴建工程東航基地(西區)二期配套工程、滬通鐵路上海段、大蘆線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等項目。繼續推進S6公路、S26公路東延伸、杭申線航道整治工程等項目。積極推進浦東機場第四、第五跑道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穩步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堅持管建并舉,在確保現有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積極打造便捷暢通、安全可靠的軌道交通服務體系。新開工建設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羅山路-迪士尼樂園)。繼續推進軌道交通9號線三期、12號線、13號線一期、二期工程等項目。基本建成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二期工程、軌道交通16號線工程。積極推進10號線二期、17號線、5號線延伸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提升市域交通設施功能。繼續加快市域道路和越江通道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全市路網結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新開工建設嘉閔高架北北延伸、周家嘴路越江工程、沿江通道越江隧道工程等項目。繼續推進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工程、長江西路越江工程、中環線浦東段、崇明東灘基礎設施開發等項目。基本建成上海西站地下南北通道及配套工程、50條區與區連接道路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