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海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 2010年02月01日 )
(2010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一、2009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是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雙重考驗,肩負籌辦世博會緊迫繁重的任務,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領導下,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政策,全力實施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一攬子計劃措施,經濟運行呈現逐季回升態勢,社會發展保持和諧穩定,實現了年初“四個確保”的目標,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任務(見表一)。
經濟增速逐季回升。全市經濟在一季度觸底基礎上呈現持續回升態勢(見圖1),全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49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第三產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6%,增速分別高出工業和全市經濟9.7個百分點和4.4個百分點。
服務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9.4%,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見圖3)。金融、房地產增加值均增長25%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增速超過20%。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和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上海迪士尼項目獲國家批準。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制定出臺上海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93項重點工作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59項重點工作。金融市場建設、機構集聚、金融創新和環境建設邁出新步伐(見表六)。全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不含外匯市場)累計達到25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1.7%;全市金融機構累計超過850家。
(四)全力以赴推進世博會籌辦各項工作,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世博會園區主要場館及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一軸四館”永久性建筑、42個租賃館、11個聯合館和26個外國自建館相繼建成。布展工作全面啟動,中國館、主題館以及大部分國際、國內展館和企業館開始布展。世博配套路網、中心城路網改造、世博公園、新建路越江、人民路越江、西藏南路越江等配套工程按計劃建成。
世博會運營籌備工作進展順利。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見圖4),為歷屆世博會之最;國內31個省區市以及港澳臺地區簽署了參展協議。網上世博會順利開通。運營準備全面展開,世博安保、交通組織、接待服務等保障工作抓緊推進,世博志愿者報名人數超過50萬人。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各省市、港澳臺地區開展了世博推介活動,“走進世博會” 全國巡展參觀人數近300萬人次。世博會門票銷售已超過1600萬張。
(五)努力解決人民群眾“三最”問題,人民生活持續得到改善
積極的就業政策成效明顯。把促進就業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實施就業“1+3”計劃(見表九),努力保持就業形勢穩定。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9.6萬個,其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1.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連續五年控制在4.5%以內。
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制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試行辦法和相關配套政策,在徐匯、閔行兩區啟動申請審核、輪候供應試點;實施“以區為主,大集團對口大基地”大型居住社區建設新模式;推出事前征詢、多種安置方式補償等舊區改造新機制,完成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100萬平方米,完成高層舊住房綜合整治1257萬平方米、多層舊住房綜合改造3274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00萬平方米,累計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約605萬平方米。放寬廉租住房申請家庭準入標準,新增受益家庭約1.4萬戶,累計達到6.3萬戶。
(六)加快推進社會事業改革與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教育和醫療衛生改革步伐加快。根據國家總體部署,抓緊研究制定上海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大力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見表十),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和學習型社會建設著力推進。全面推進國家部署的2009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完善醫療資源布局,啟動郊區“5+3+1”三級醫院建設工程。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全面完成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改建工作,在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了166種基本藥品零差率政策。啟動國家重大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第二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第三輪上海市建設健康城市行動,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公交優先戰略加快實施。軌道交通7號線、8號線二期、9號線二期、11號線北段一期建成并投入運營,運營線路長度達到355公里(見圖5),車站總數達到224個,“P+R”運營模式啟動試點。建成公交專用道113.5公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82條,為大型居住社區配套了50條公交線路,在城鄉結合部增開了一批連接居民小區與交通樞紐的社區巴士,首次實現崇明與市區地面公交系統的對接。公交優惠換乘實現全覆蓋,受惠人次達到日均228萬,老年人免費乘車人次達到日均48萬。公交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公交行業職工待遇得到提高。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強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了種糧直補標準,擴大了良種補貼和農業保險險種范圍。全年糧食總產量121.7萬噸,比上年增長5.2%。農業設施化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年新建設施糧田5667公頃、設施菜田2667公頃、標準化畜禽和水產養殖場54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850家(見圖6)。
郊區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加強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約500公里,完成118個村莊改造和2016戶低收入農戶危舊房改造。繼續推進“清潔家園”工程,完成村溝宅河綜合整治2012公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2.2萬多戶。繼續加大社會資源配置向郊區農村傾斜的力度,郊區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不斷加強(見表十一)。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繼續深化。圍繞中央、上海、浦東三個層面結合點,基本完成年初部署的各項重點改革事項,在擴大對外開放、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轉變政府職能等重點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重大改革順利實施。國家層面重大改革試點取得新突破,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改革創新區率先創建,集成電路產業鏈稅收管理改革加快推進,外籍特殊人才出入境七項便利措施試點啟動實施。預計全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增速高出全市約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分別占全市60%和50%左右。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邁出新步伐。加快推進政府管理創新,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見表十二)。成品油價稅改革等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建立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體系,大力推進企業集團聚焦主業、兼并重組、融資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工作,實施一批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穩步推進地方金融國資改革。市屬經營性國資率達到25.4%,比上年提高7.5個百分點。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7%左右。
總的來看,2009年上海在遇到困難比年初預想多的情況下,積極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2009年初制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時,我們初步估計到了外部環境和發展形勢的嚴峻性,為了充分體現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要求,增強發展信心、引導社會預期,為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我們將預期目標定為9%左右。從全年運行情況看,2009年全市經濟增長8.2%,盡管與年初預期目標有一些差距,但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經濟增長下滑勢頭得到有效遏止,并呈現出逐季回升的良好態勢,成績的取得極其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監督指導、市政協支持幫助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結果。
同時,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我們也清醒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一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仍較艱巨。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尚不穩固,服務業發展面臨稅制、管制、體制和法制層面障礙,股市、房市波動對第三產業影響較大,特別是房價、地價上漲過快的潛在風險加大,服務業新興行業和新增長點培育亟待加強。傳統制造業對外依存度較高,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受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加大;自主創新動力不足、活力不夠、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短期內難以顯現。二是需求結構調整力度仍需加大。外需短期內難以有根本性恢復和好轉,出口的穩定和恢復將需要較長時間,外貿發展方式亟待進一步轉變。內需動力不均衡、不穩固,民間投資和產業投資增長較慢;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仍較低,服務性消費受到較多體制制約,部分消費政策拉動效應可能減弱,這些都將影響到經濟持續回升后勁。三是社會民生領域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居民收入、加快舊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民生工作需要繼續加強,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下更大力氣解決,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還需大力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任務還很艱巨。行政執法、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社會治安等領域還面臨不少新問題和老矛盾,軌道交通運行和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安全事故還時有發生,特別是在整治非法營運中采用錯誤的執法方式,嚴重影響政府執法公信力,政府依法行政以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努力在今后工作中積極采取有效可行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與任務
2010年是上海世博會舉辦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最后一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鞏固擴大經濟回升勢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年。綜合判斷,2010年全市發展環境總體好于2009年,但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從國際看,預計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會好于2009年,但全球經濟復蘇仍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從國內看,經濟總體持續回升向好,但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仍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從上海看,舉辦世博會、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等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依然繁重。2010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按照中央“五個更加注重”的要求,認真落實九屆市委十次全會和市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確保世博會成功舉辦,確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進展,確保民生持續改善,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十一五”規劃目標全面實現和高質量謀劃好“十二五”發展,努力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力爭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為此,我們在安排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兼顧需要與可能、兼顧年度計劃與“十一五”規劃相銜接,更加突出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指標,更加突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指標,更加突出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等社會民生指標,更好地引導全市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放在加強和改善民生保障上。現對2010年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目標建議如下(見表十三):
(一)關于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
建議目標為:立足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轉型、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全市經濟增長8%以上。
確定上述目標,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2010年上海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確定為8%以上,主要考慮是在鞏固和擴大經濟回升勢頭的同時,充分體現和全面落實中央對上海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引導全市各方面下更大功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下更大功夫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切實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提出這一目標,既考慮了與全國8%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保持銜接,也考慮了與“十一五”規劃年均增長9%以上目標保持銜接(如2010年經濟增長8%以上,“十一五”期間實際年均增速可達到10%以上)。
2、充分考慮自身供需增長的基礎條件和世博會的帶動作用
從產業支撐看,隨著擴大內需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以及外部需求回暖、產品價格回升、企業效益改善,工業生產將穩步回升;雖然金融、房地產業增速可能有所回落,但受舉辦世博會拉動,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旅游娛樂、批發零售等行業將快速增長,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將繼續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從需求拉動看,隨著全球經濟加快復蘇和市場預期改善,全市外貿形勢總體將好于2009年;在結構優化的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將繼續保持一定的強度和規模;受世博會舉辦、擴大消費政策實施、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等因素帶動,消費將加快增長。綜合判斷,2010年上海經濟增速將快于2009年,完成8%以上目標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二)關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質量效益的主要目標
建議目標為:第三產業增長明顯快于全市經濟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發展明顯快于工業發展,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進一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左右,第三產業實到外資比重達到70%左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8%以上,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350件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術性崗位從業人員比重達到25%左右。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把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自主創新作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中心環節,堅持以調整創新促科學發展,以改革開放增內生動力,加快推動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和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
1、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為契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堅持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引擎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國家戰略,大力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見圖8)。制定實施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規劃、意見和政策,積極推進虹橋商務區規劃建設,加快外高橋國際貿易示范區建設,探索開展離岸國際貿易區試點,大力完善口岸管理體制,提高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程度。積極爭取列入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研究突破制約服務業發展的管制、稅制、體制和法制等瓶頸。加快發展會計、審計、法律、咨詢、評估、設計等各類專業服務業和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以軟件、互聯網服務、電信服務為重點的信息服務業。優化完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高技術服務產業園區和創意產業集聚區規劃布局。
2、堅持擴內需與穩外需并舉,促進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
積極培育和引導消費需求。貫徹落實國家汽車、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消費政策,進一步放大政策效應。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抓住舉辦世博會和啟動上海迪士尼、國際郵輪母港等項目建設機遇,整合各類節慶資源,強化商旅文體聯動,拓展世博之旅路線,做好中國世博旅游年相關工作。增加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閑旅游等服務性消費供給,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社區型商業、郊區新城商業設施和大型居住社區生活服務業設施建設,鼓勵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新興業態發展。同時,按照國家切實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部署,加強價格綜合調控和監測監管,采取各類有效措施保障供應、穩定市場,全力做好迎世博和世博會期間各項價格監管工作,進一步完善涉及民生的價格政策,努力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全力優化投資結構。聚焦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和郊區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生保障和郊區建設等領域投資,加大對科技研發、引進技術和人才、人力資源培訓等軟投入。深入推進壟斷行業和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探索招投標、委托服務、管理承包、特許經營等政府與民間資本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范圍,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快民間資本發展。
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綜合運用融資擔保、信用保險、保單融資、建立國際電子商務平臺等措施,幫助出口企業有效規避風險、拓寬融資渠道,全力鞏固傳統市場,穩步開拓新興市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積極應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引導企業主動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安全和環保標準。
3、不失時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突破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瓶頸
全面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充分發揮浦東新區擴區效應,加快原浦東和南匯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對接,積極探索適應大區域特點、體現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體制。聚焦全國能借鑒、上海能推廣、浦東能突破的改革事項,立足浦東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定位,繼續推進質檢管理創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消費金融公司、科技投貸聯動機制等改革試點,爭取開展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建立全國性信托登記服務體系、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創新試點。
加快政府管理創新。切實增強依法行政意識,提高執法公信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研究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健全市區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方位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和網上審批系統建設,擴大告知承諾和并聯審批實施范圍,再取消一批審批事項,再簡化一批事項的審批環節,再下放一批事項的審批權到區縣。繼續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尤其是工本類、資質資格類、登記類等收費事項,嚴格控制新增收費。加大政府投資項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務信息的公開力度,推進財政性資金和社會公共資金公開透明運行,依法推進審計公開,進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全面完成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促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建設綜合性國資流動平臺,大力推進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聯合,加快推動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著力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落實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意見,加大金融服務和財稅扶持,進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推動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創業型企業加快發展。圍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繼續鼓勵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股權投資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和短期融資券。
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步伐。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營運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結算中心等落戶,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參與國內企業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承攬境外工程、開展跨國投資并購,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做好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工作,依托共同辦博大平臺,深入開展長三角地區交通、科技、環保、能源、旅游等重點專題合作,提升上海與長江流域和全國各地的合作與交流水平。確保按時、全面、優質完成對口支援都江堰市災后恢復重建任務。
(三)關于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
建議目標為: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進一步下降,完成“十一五”期間下降20%左右的目標;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確保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力爭進一步下降;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作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扎實推進節能環保重點項目建設
著力推進電力工業“上大壓小”,加快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節能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進口液化天然氣一期和東海大橋海上風電一期等工程,推廣使用清潔高效能源。聚焦水環境和大氣環境治理保護、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領域,加快實施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見表十四)。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深入推進上海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嚴格落實崇明現代化生態島建設綱要,啟動實施崇明生態島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做好世博環保工作。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險落后產能,爭取全年關停調整落后產能總量不低于上年水平。
嚴格實施“批項目、核能耗、核總量”制度,實施強制性能耗標準和能效標識制度,嚴把高耗能建設項目和高耗能產品市場準入關。繼續發揮價格杠桿和政策導向作用,積極穩妥推進資源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強化節能環保目標責任考核,探索建立全市統一節能監管平臺,實施執法后督察和執法績效評估制度,落實好上海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適時啟動排污權交易試點,引導企業主動減少污染排放。
3、大力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制定出臺鼓勵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加大對節能環保產品政府采購力度、加大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等措施,加快節能服務企業發展。抓好世博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智能電網等示范項目推廣應用,抓緊推廣應用高效環保鍋爐等一批節能技術和設備,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技術升級。繼續放大節能空調、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和老舊汽車淘汰等政策效應,積極推廣節能冰箱、高效節能電機、節能節水洗衣機等節能產品。加強低碳經濟核心技術研發,支持低碳相關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
(四)關于就業、保障和收入等民生主要目標
建議目標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力爭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00萬平方米左右,對符合廉租住房條件的住房困難申請家庭應保盡保;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確定上述目標,就是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和重要動力,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持續推動工作重心向解決群眾“三最”問題傾斜、政策資源向困難群眾傾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改善人民生活。
1、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繼續實施穩定崗位、職業培訓、就業援助等三項計劃,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綜合運用扶持創業、職業見習等措施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進一步完善就業援助機制,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零就業家庭人員實現就業。加強來滬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深入推進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解決資金、場地、能力等瓶頸,加大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力爭全年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加強勞動保障監察,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按照“保基本、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繼續擴大城鎮職工基本社會保險參保人群,完善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調整完善來滬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制度。按照國家總體部署,抓緊研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統籌調整城鄉各類退休人員養老金、最低工資、最低生活保障、失業、優撫、工傷等待遇標準(見圖9)。逐步解決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完善支援外地建設退休回滬定居人員的生活和醫療幫困政策,對企業退休人員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增發一次性喪葬撫恤金。大力發展老齡事業,新增養老床位1萬張,為25萬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0家,新設50個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鼓勵和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加強殘疾人就業援助和康復服務,大力推進慈善事業發展。
堅持把住房保障作為民生工作重點,下更大力氣加快舊區改造和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動遷安置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編制并公布“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發展規劃,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同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區及其市政公建配套設施建設。抓緊出臺舊區改造相關規劃、制度和配套政策,積極推進舊區改造新機制,建立舊區改造基金,全年新開工建設用于舊區改造等動遷安置房約800萬平方米。加快實施經濟適用住房制度,在徐匯、閔行試點基礎上逐步在全市范圍實施申請審核、輪候供應,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放寬準入標準,全年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約400萬平方米。加快出臺廉租住房保障管理辦法,完善廉租住房準入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實物配租比例,對符合條件的住房困難申請家庭應保盡保。研究完善公共租賃住房政策,積極有序推進單位租賃房、人才公寓等租賃住房建設。同時,堅持“以居住為主、市民消費為主、普通商品住房為主”的原則,加強和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土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應,完善土地供應方式,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堅決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
4、大力推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
立足確保公益,繼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體育體系,著力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見圖10)。立足滿足居民多層次服務需求,積極發展社會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新興媒體、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以及職業教育培訓和健康服務業。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大都市建設,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和思想束縛,加快形成海納百川、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提升城市軟實力。深入推進新一輪公交行業改革,強化軌道交通網絡安全運營管理,調整優化地面公交線網,穩步提高駕駛員營運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促進出租車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全面推進郊區新城建設,研究制定加快重點新城建設的配套政策,進一步健全新城開發建設機制。進一步推進松江新城功能提升和南匯新城產業與城區融合發展,加快嘉定新城建設進度,全面啟動南橋、青浦新城建設,深化金山新城規劃調整修編工作。推動全市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優質社會事業資源向新城傾斜,抓緊建設連接新城與中心城的快速通道。繼續深化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建設具有較強產業支撐和承載能力的新市鎮。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完成100個村莊改造和2500戶低收入農戶危舊房改造,新建一批中小學校和幼兒園,著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新建設施糧田1000公頃、設施菜田1667公頃、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和水產養殖場各55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農業旅游,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培訓,促進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穩定就業,爭取全年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
6、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從源頭抓起,落實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分析評估機制,健全初訪事項評估督查、疑難信訪核查終結、基層信訪代理等機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力度,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加強基層基礎建設,規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探索建立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全覆蓋服務和管理長效機制,開展第六次人口普查,鼓勵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提升社會工作者隊伍專業服務水平。大力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活動,有效預防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同時,2010年還要重點抓好兩件大事:
一是確保世博會成功舉辦。舉辦世博會是2010年的頭等大事。我們將堅持科學辦博、勤儉辦博、廉潔辦博、安全辦博,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世博園區建設和布展任務,做好世博園區試運營和預展,完善各項運營服務保障工作,并盡可能減少對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全面完成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強化窗口服務行業管理、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健全城市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廣泛深入進行社會動員,倡導人人當好東道主。加強市區聯手、園區內外聯動,人防物防技防結合,落實世博安保總體方案,完善世博安保應急處置預案,有效預防和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加強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嚴防發生各類重特大事故,確保世博安全、城市安全。加強世博后續利用,最大限度地把舉辦世博會帶來的無形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優勢。
二是高質量謀劃好“十二五”發展。2010年是“十二五”規劃編制的關鍵年。我們將堅持開門辦規劃,通過建立重大問題和公共政策討論機制,組織開展全市大討論,廣泛聽取市民意見,使“十二五”規劃編制成為集思廣益、形成共識的過程。深刻把握“十二五”期間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全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上海發展階段新特征,用改革創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入研究事關上海發展轉型的關鍵問題和市民群眾期盼解決的民生問題,加強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努力使“十二五”規劃編制成為解決難題、探索思路的過程。
三、2010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計劃
2010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安排,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年“五個確保”的目標任務,突出為舉辦世博會提供支持,突出為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保障,突出為鞏固和擴大經濟持續向好勢頭提供支撐。重大建設項目在總量安排上,繼續保持一定的投資強度和規模;在區域布局上,結合“后世博”上海城市發展空間布局調整,重點向郊區傾斜;在投資結構上,進一步加大對民生保障、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的投資力度。重大建設項目重點聚焦五大領域:一是繼續完善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二是著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建設;三是加快推進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郊區建設;四是更加突出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建設;五是穩步實施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生態環保建設。其中,市級建設財力投向重點聚焦四個方面:一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二是生態環境建設投資;三是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及社會管理投資;四是農業及其他投資。
在重大建設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節點。嚴格按照世博會時間節點要求,確保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入使用,為成功舉辦世博會提供良好設施保障。二是抓好質量。嚴格執行項目審批、建設用地、環境評價和節能減排等政策要求,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三是抓好穩定。推進重大建設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試點工作,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四是抓好儲備。積極爭取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協調落實前期建設條件。
全年共安排正式項目84項,預備項目32項。其中,年內新開工項目17項,建成及基本建成項目26項。現說明如下:
(一)繼續完善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為成功舉辦世博會提供良好設施支持
1、加強對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體系
一是繼續完善港口、機場及周邊配套設施,進一步增強服務保障能力。確保建成外高橋港區六期工程,繼續深化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上海港結構調整。二是加快鐵路樞紐建設,增強上海連接全國的集聚輻射能力。加快推進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上海段、上海動車段等項目,建成上海至南京城際軌道交通(上海段)、上海至杭州鐵路客運專線(上海段),增強上海鐵路客運樞紐功能。三是完善高速公路網,加快長三角地區的緊密銜接。確保建成滬蘇高速公路,積極推進崇明至啟東長江過江通道建設,開工建設S6高速公路。四是加快推進形成長三角高等級內河航道骨干網絡,加快與江、浙內河航道的對接。全面推進杭申線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建成大蘆線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趙家溝航道整治工程,啟動黃浦江上游(分水龍王廟至大漲涇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建設。
2、積極推進市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重點地區發展
一是加快市政道路建設,促進交通便捷化。在世博會召開前,確保建成龍耀路越江工程、外灘通道改建工程、東長治路-長陽路道路改建項目,東西通道部分投入運行,全面完成服務世博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段,積極推進長江西路越江工程,基本建成林海公路,抓緊落實沿江通道(郊環隧道)、辰塔路越江等工程前期建設條件。二是提高虹橋商務區交通保障能力。基本建成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及配套快速路,形成集航空、鐵路、軌道交通、公交出租、長途客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換乘體系;加快建設友樂路(SN10路)、迎賓三路,積極推進嘉閔高架路南北延伸段和滬常高速公路(S26)東段前期工作。三是建成上海站北廣場綜合交通樞紐,完成上海西站綜合改造。
3、做好能源項目建設,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建成投產漕涇電廠“上大壓小”新建工程、吳涇熱電老廠改造工程,實現臨港燃氣電廠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并網,做好漕涇IGCC示范工程、五號溝LNG備用站擴建工程等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推進建設天然氣主干管網二期,完善西氣、東海氣、液化天然氣、川氣等多氣源互補供應格局。抓緊建設石洞口燃氣生產和能源儲備基地,形成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二是加快電網建設。建成50萬伏漕涇輸變電工程,穩步推進全市50萬伏練塘等輸變電工程,以及青浦、宛平等22萬伏輸變電工程建設,不斷提高電力供應可靠性。
(二)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力度
1、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醫療設施水平和服務能力
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城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預防控制疾病的能力。繼續推進第六人民醫院醫技綜合樓、瑞金醫院普通病房綜合樓、仁濟醫院門急診醫技綜合樓、新華醫院綜合樓、第十人民醫院、第一婦嬰保健院整體遷建、第九人民醫院門急診醫技綜合樓等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推進龍華醫院國家中醫藥臨床基地建設。加強部市合作,加快推進中山醫院腫瘤及心血管病綜合樓建設。
2、以高校內涵發展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推進教育項目建設
按照高校內涵發展要求,全面啟動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建設一批實訓實驗基地。繼續推進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奉賢新校區二期工程、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一期項目以及上海金融學院綜合實驗中心和后勤配套項目,啟動高校學科內涵設施建設工程,深化中歐工商學院三期、醫療專科和印刷出版專科等項目前期條件,力爭早日開工建設。
3、推進文化體育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確保建成文化廣場改造項目,形成開放式城市綠地及音樂劇院,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休閑空間。全面推進上海交響樂團遷建工程、上海自然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啟動上海京劇院遷建工程,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科普教育體系。加快推進上海東方體育中心建設,優化城市體育設施總體布局,為確保2011年第14屆世界游泳錦標賽成功舉辦創造條件。
(三)加快推進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郊區建設,著力提升郊區公共服務能力
1、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大基地等重點地區外圍配套建設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市與區縣共同推進,加快落實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全年力爭開工建設經濟適用住房400萬平方米左右,幫助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改善居住條件。以區為主,市區聯手,全面啟動建設顧村、江橋、華新、泗涇、浦江、周康航、曹路、三林等大型居住區外圍配套道路以及蘆恒、魯匯、顧村3個公交樞紐建設,努力滿足居民出行需求。啟動金昌路、寶安公路等50條區與區連接道路工程,打通路網瓶頸。
2、加快郊區三級醫院建設,滿足郊區居民醫療服務需求
按照“5+3+1”規劃,推進郊區三級醫院建設,在浦東曹路和南匯新城、閔行浦江鎮、寶山顧村、嘉定新城分別引入長征、六院、仁濟、華山、瑞金等三級醫院優質資源;提升崇明、青浦、奉賢三個區(縣)的中心醫院水平,按三級醫院標準建設;金山醫院整體遷建金山新城,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向郊區傾斜,緩解遠郊居民就醫難的矛盾。
3、完善軌道交通網絡,加強郊區與中心城區的交通聯系
積極推進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伸、10號線建成投運,繼續推進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11號線南段、12號線、13號線一期工程,協調落實3、4號線分線改造、9號線延伸、8號線三期前期建設條件,支持配套商品房基地及重點區域發展。加快推進鐵路金山支線改造,便捷金山與市區的客運交通。
(四)更加突出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新型產業體系
1、圍繞國家戰略,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部市合作”和“院地合作”,聚焦中科院浦東科技園,全面推進建設中科院上海新技術基地項目、中科院上海新藥創制技術保障條件建設項目、中科院生命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平臺及技術保障條件建設項目,啟動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項目、上海佘山天文臺65米射電望遠鏡項目等大科學工程,進一步增強上海在生命科學、新材料、天文等領域的基礎創新能力。根據國家創新能力發展規劃,基本建成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為行業輸出共性技術的能力;抓緊深化落實國家肝癌診療科學中心、清潔高效煤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抗體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重大科研設施的建設條件,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2、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產業能級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精神,加快建設高端商務樓宇集聚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全面推進上海中心、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等商務樓宇載體建設。協調推進寶山郵輪停靠碼頭工程,做好迪士尼項目及其周邊配套道路的前期工作,促進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化九大重點領域,全面推進上海汽車臨港基地自主品牌新產品技改項目、上海汽車工程研究院自主品牌研發中心擴建項目、寶鋼集團浦鋼搬遷工程(羅涇地塊)第二步實施項目,抓緊啟動中國商用飛機公司能力建設、ARJ-21支線飛機批生產能力建設、“909”工程升級改造-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項目、日月光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二期增資等項目。
(五)穩步實施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生態環保建設,大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1、圍繞污染減排目標,提升擴大治污能力
按照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要求,繼續推進竹園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全面啟動建設白龍港片區南線輸送干線完善工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擴建二期工程,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納管處理能力,完成污染減排任務。啟動老港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基地一期工程,抓緊落實老港綜合填埋場等項目前期建設條件,加快建設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
2、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水質
重點推進青草沙水源地凌橋、南匯支線項目,基本建成青草沙水源地,穩步推進黃浦江原水連通管奉閔支線工程、東風西沙水源地工程前期工作,提高供水保障服務水平,滿足中長期供水需求。
3、加快示范工程建設,推進發展清潔綠色能源
建成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全面啟動崇明北沿風電等一批風電工程,開展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二期、老港風電二期等風電工程的前期論證。建設奉賢、閔行工業園區、京滬高鐵虹橋鐵路客運站等一批兆瓦級光伏發電工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