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免费精品精品永久,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欧美日韩综合视频一区二区,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国产,亚洲av日韩av天堂无码,a片一级一片免费云南苗族

關于上海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 2016年02月05日 )

20161 29上海市第十四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關于上海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挑戰,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全市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態勢,結構調整成效進一步顯現,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和創新轉型積極效應加快釋放,社會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和 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見表一)。

表一  201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年度目標

全年完成預計

全市生產總值

增長7%左右

增長6.9%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增長7%

增長13.3%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進一步提高

67.8%,比上年提高

3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進一步提高

15%左右,比上年提高

0.3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

102.4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3.6%以上

3.7%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26件左右

29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

30%左右

30.2%

金融市場交易總額

增長15%左右

增長1

現代航運服務業營業收入

保持平穩增長

增長4%左右

商品銷售總額

增長10%左右

增長6.4%

城鎮登記失業率

4.5%以內

4.1%

新增就業崗位

50萬個

59.7萬個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幅與經濟增長同步

增長8.5%

保障性住房新開工建設和籌措

11.5萬套

19.7萬套

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

10萬套

20.5萬套

廉租住房累計受益家庭

對符合條件的住房困難

申請家庭應保盡保

新增0.6萬戶,累計達到11萬戶,實現應保盡保

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3%左右

3%左右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進一步下降(下降2%左右)

完成年度目標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進一步下降(下降2%左右)

完成年度目標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率分別為2%2% 6%6%

完成年度目標

注: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的完成情況為初步預計,根據國家規定正式數據將由國家統計局和環保部核定后統一公布。

(一)堅持穩增長與調結構并重,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6.9%十二五年均增長 7.5%,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4.1%。投資、消費平穩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1%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519.5億元,增長13.3% 十二五年均增長13.9%。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8.5%,其中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4%9.5%

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6%,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67.8%(見圖1),比十一五 末提高10.5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22.9%,成為服務業第一大行業。 四新經濟加快培育,制定本市推進互聯網 +”行動、推進大數據發展等實施意見,85四新 經濟創新基地掛牌,機器人、3D打印、車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旅游、文化、教育等領域線上線下服務加快融合,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 21.4%


1  “十二五時期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和增速

四個中心功能持續提升。全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 1463萬億元(見圖2),比上年增長1倍,超過 十二五預期目標;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式開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建成運行,上證50ETF 期權等一批金融創新產品掛牌交易。上海港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六年位居全球第一,浦東、虹橋兩大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9919萬人次,增長10.6%。啟動開展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率先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上海關區進出口額占全國比重超過 20%,服務貿易進出口額達到2000億美元左右,增長14%左右。


2  “十二五時期上海 四個中心功能持續提升

(二)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重點領域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

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效應不斷顯現。落實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完成自貿試驗區擴區和管理體制調整,制定實施自貿試驗區改革經驗全市推廣方案,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領域改革創新舉措全面深化(見表二),一批制度創新成果加快推廣。自貿試驗區全年共新登記注冊企業 1.8萬家,吸引合同外資、對外直接投資占全市比重分別超過60%50% ,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收支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7倍和4.2倍。

表二 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效應不斷顯現

主要領域

主要進展

投資管理制度

l  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行 先照后證改革試點,實施企業準入單一窗口 制度,實現企業新設、變更的一口受理、信息共享、并聯辦事、統一發證

l  第一批、第二批服務業和制造業54 項擴大開放措施全面落實,累計超過1300個項目落地

l  對登記住所在浦東新區的設立未滿三年,未開業或無債權債務且未被計入經營異常名錄的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試點開展簡易注銷登記改革

貿易監管制度

l  創新 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制度,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推出執法清單式管理 空檢海放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

l  國際貿易 單一窗口”1.0版正式運行,2.0版建設加快推進

l  擴大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啟運港退稅政策覆蓋面,獲批開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物流配送模式試點,啟動實施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

金融開放創新

l  《進一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出臺實施,推出 40條金融改革具體措施

l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自由貿易賬戶境外融資細則,擴大境外融資規模和渠道,啟動自由貿易賬戶外幣服務功能,共有 42家機構接入分賬核算單元體系,跨境收支總額超過4.4萬億元

l  跨境人民幣業務增長迅速,自試點以來新增跨境人民幣結算額 1.5萬億元,累計246家企業發生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資金池收支總額達4775億元

l  黃金國際板正式運行,全年累計成交4795 噸,占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量的14.1%

事中事后監管

l  完善企業年報公示制度和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

l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浦東新區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

l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市級部門向浦東新區進一步下放 151項行政審批事項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發布市級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354項。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建設管理機構職能調整,穩步推進靜安、閘北 撤二建一工作,完善區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在全國率先修訂出臺新的上海市定價目錄,政府定價項目縮減幅度達51% 。完善國有資本流動平臺功能和運營制度,完成一批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實施一批開放性市場化雙向重組項目,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制。

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達到58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86.5%,其中第三產業合同外資占比達92.5%。總部經濟加快集聚(見圖3 ),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5家,其中亞太區總部15家。對外投資成倍增長,全年中方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 399億美元,增長2.8倍。制定本市參與國家一帶一路 建設實施方案,推動成立一帶一路企業聯盟,全市企業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額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4。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努力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制定本市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實施意見,持續加強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深化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專題合作。加強對口支援工作,實施對口支援項目 701個,落實資金達31.5億元。

3  “十二五時期本市外資功能性機構加快發展

(三)全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增強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啟動。制定出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2條意見 ,在人才、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出臺實施一批相關配套政策,獲批成為全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積極促進雙自聯動 ,出臺加快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的實施方案。設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落戶,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通過驗收,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落戶運營。積極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電路裝備、高端醫療設備、北斗導航等成果加快產業化,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 ARJ21支線客機交付使用。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7%,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9 件(見圖4),比上年增長24.5%

4  “十二五時期本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情況

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 登記制度,放寬新興行業名稱和經營范圍等登記條件,試行集中登記和一址多照登記方式。著力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壓力,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正式推出,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成立運作。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全市孵化器總數達到211家,九成以上由社會力量興辦。啟動實施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全年幫助 1.1萬人成功創業。

(四)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全面加強

重大項目和重點區域建設全面推進。全年實施重大項目96項,完成投資 1150億元,其中基本建成17項、新開工23 。中環線浦東段、嘉閔高架南延伸等重大項目建成通車,滬通鐵路南通至安亭段、浦東機場擴建三期等重大工程開工建設。全面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80條,新增軌道交通運營線路40公里 ,累計達到588.4公里(見圖5)。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光纖到戶新增覆蓋 50萬戶,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基本覆蓋全市域。重點區域建設取得新進展,國家會展中心建成運營,迪士尼樂園主體結構基本建成,世博央企總部集聚區加快建設,濱江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

5  “十二五時期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增長情況(不含磁懸浮線)

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快推進。制定實施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意見和相關配套政策,圍繞三傾斜一深化 著力縮小城鄉差距(見表三)。統籌推進新城與新市鎮建設,啟動開展金山區、松江區和浦東臨港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推進新市鎮總體規劃、郊野單元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啟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制定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 38296302個。著力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全年完成郊區村莊改造100 個、農村危舊房改造1032戶,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表三 圍繞三傾斜一深化 著力縮小城鄉差距

主要領域

主要進展

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向郊區傾斜

l完善本市支持郊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郊區軌道交通、國省干道、區區對接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軌道交通 12號線西段通車試運營,8號線三期、15號線、 18號線開工建設

l建立鎮村河道整治市區兩級補貼機制,全年排查涉河 臟、亂、差、違問題12.4萬處,完成中小河道整治156 公里,實施中小河道輪疏2445公里

l全年完成農村經濟相對薄弱村村內道路改造960 公里、危橋改造590座,完成2.2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為 1013戶農村困難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

推動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向郊區人口

集聚地傾斜

l加大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市級統籌力度,形成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和管理標準

l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聯網結算,為統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奠定基礎

l允許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以集體方式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推動執法管理力量向城鄉結合部傾斜

l制定出臺做實本市郊區基本管理單元的意見,首批確定了包括撤制鎮、大型居住社區、實行 鎮管社區片區在內的67個基本管理單元

l編制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標準,推動城市網格化管理向農村延伸,在所有街鎮設立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

l全面完成區縣城管執法局、執法大隊及鄉鎮城管執法中隊 三定工作,基本完成郊區縣市場監管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l全市1458 個村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比上年增加679

l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承包地確權面積143.5 萬畝

城市管理持續加強。全面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基本完成工業園區外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港區危險化學品倉庫的布局調整,建成危險化學品運輸企業和車輛監管系統。制定實施公共場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辦法,完善軌道交通大客流應急預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啟動實施住宅小區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完成住宅小區老舊電梯安全評估 1633臺。修訂出臺城市管理行政執法條例和實施辦法,切實加大城市管理頑癥整治力度,全年拆除違法建筑1392萬平方米,整治違法群租3.2 萬戶,查處無證經營車輛7289輛。

社會治理創新持續深化。全面落實本市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意見及配套政策措施,完成街道機構職能調整,完善村居治理體系,組建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力量重心下沉,實現區縣網格化管理平臺與“12345” 市民服務熱線相銜接。深入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發展,加快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開展社會治安復雜地區專項整治行動。

(五)著力加強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

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制定出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本市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9.7萬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實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統一,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市級統籌,統一城鄉戶籍職工失業保險制度。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全年新建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 19.7萬套,廉租住房受益家庭累計達到11萬戶;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65.9萬平方米 十二五累計完成320萬平方米。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出臺完善養老基本公共服務若干意見,制定實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政策,在全市推廣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制定出臺全面推進本市醫養結合發展政策,深化高齡老人醫療護理保障計劃試點,全年新增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 50家。編制出臺區縣養老設施專項規劃,推進養老機構建設改造,全年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1萬張,累計達到12.6 萬張(見圖6)。制定實施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細則,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擴大至100個。


6  “十二五時期本市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

社會事業改革發展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規劃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高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啟動第四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在公立醫院實施醫藥分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深化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完善公共文化資源三級配送體系。創新市民體育大聯賽辦賽模式,全年開展各級各類群眾性賽事達 5245場(見表四)。

表四 社會事業改革發展步伐加快

主要領域

主要進展

教育

l啟動實施高校 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重點建設20 個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峰學科點和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 高原學科群

l實施新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和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臺上線運行

l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全面推行 零起點教學,在小學階段全面采取等第制評價,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公辦學校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和免試就近入學政策

l發布本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在37 個中職專業點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通改革

文化

l發布推進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體制功能、創作演出機制和人才工作機制等三個方面明確 13項主要改革任務

l國際戲劇協會總部落戶上海,成為首個遷址中國的國際文化組織總部

l制定出臺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認定和管理實施細則,認定首批10 家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

衛生

l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形成和調整機制,調整護理費等部分醫療服務價格

l完善藥品采供機制,啟動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集團采購試點

l出臺進一步推進本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及配套文件,在65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首批市級試點

l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區級醫院、市級醫院“1+1+1” 醫療機構組合簽約試點,開展家庭醫生醫保費用管理試點,引導市民基層首診

體育

l研究制定本市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和中期規劃,創辦2015 上海市民足球節

l成功舉辦國際滑聯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勞倫斯世界體育頒獎典禮

l全年新建百姓健康步道53 條,新建和改建社區燈光運動場51

l在全國國民體質監測中,上海市民體質連續三次位列第一

(六)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預計全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 左右,十二五累計下降25% 左右(見圖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強化重點用能和重點排放單位管理,全面完成燃煤中小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黃標車淘汰任務。積極推動桃浦、高橋、吳淞、南大等重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全年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1236項。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實施經營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市104個規劃工業區塊單位土地產值達到 70億元/平方公里左右。大力 推進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全年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7平方公里。


7  “十二五時期本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逐年下降

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啟動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 38.5%全面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推進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啟動長三角區域高污染車輛異地協同監管和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制定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完成建成區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 91%左右。推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120萬戶,累計達到400 萬戶。加快推進浦東合慶鎮、青浦青東農場等11個重點地塊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啟動實施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

十二五以來,本市積極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變化,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同時,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 傳統制造業面臨較大轉型壓力,鋼鐵、石化、裝備等重點行業比較優勢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培育壯大期,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產業下滑的缺口。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仍不牢固,研發設計、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規模依然較小,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仍有發展潛力。創新引領支撐發展的動力還不強,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實體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 受國內外市場需求疲弱影響,2015年本市貿出口增速為六年來新低,商品銷售總額增速明顯回落,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明顯加大。同時,企業經營綜合成本剛性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較突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持續下降,制造業企業效益出現下滑,部分企業投資能力和意愿下降。三是民生改善任務依然繁重。 受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等因素影響,青年就業、轉崗就業、離土農民就業等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存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務較重。房價上漲壓力依然較大,土地和住房供應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優化。四是城市管理仍存在短板制約。 城市人口綜合服務和調控、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生態環境整治等任務依然繁重,在綜合交通、城市安全和社會治理等領域還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需著力加以解決。

 

二、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 規劃的開局年。總體判斷,本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機遇和有利條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自貿試驗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各項政策和項目加快落地,迪士尼樂園開園運營,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等重點區域功能逐步顯現,將為本市發展注入新動能。但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多變,世界經濟延續疲弱復蘇態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總體向好,但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本市仍處在創新轉型的關鍵期,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任務更加艱巨。全市上下既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更要增強信心、保持戰略定力,在嚴峻挑戰中搶抓機遇,在逆境壓力中尋求突破,全力以赴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

做好2016年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按照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刻認識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抓落實、降成本、補短板,努力實現十三五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重點要抓好一個加強、五個推進

一個加強:就是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堅持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切實降低企業成本,積極擴大有效供給,夯實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堅守 四條底線倒逼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三高一低 行業和整區域落后產能淘汰,完成首批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任務;深入推進國資國企、科技創新、財稅、金融和社保等重點領域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紅利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五個推進一是 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著力點,抓緊開展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力推進創新發展。二是以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為重點,補好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等領域短板,加快重點區域建設和發展,持續推進協調發展。三是 以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抓手,全面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協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和重點區域綜合整治,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四是以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提升 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全面落實一帶一路 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開放發展。五是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落腳點,大力促進創業就業,創新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進一步增強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全力推進共享發展。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制定2016年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要與國家和本市十三五 規劃相銜接,充分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切實把各方面工作著力點引導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社會民生上來。建議2016年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見表五):

表五  2016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指標名稱

屬性

2016年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

預期性

增長6.5%-7%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預期性

增長7%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預期性

進一步提高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預期性

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

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預期性

3.5%以上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預期性

32件左右

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預期性

45家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

預期性

4.4%以內

新增就業崗位

預期性

50萬個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預期性

增幅與經濟增長同步

保障性住房新開工建設和籌措

約束性

6萬套左右

低效建設用地減量

約束性

7平方公里

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

預期性

3%左右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約束性

進一步下降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約束性

進一步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率(化學需氧量、氨氮、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約束性

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注:根據國家住建部要求,自2016年起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統計口徑進行調整,本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用于重大工程等領域征收安置住房以及部分舊住房綜合改造項目不再納入指標統計范圍內。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5%-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創新發展活力和動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 3.5%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2件左右,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5 家左右;社會民生保障持續加強,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 6萬套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國家價格調控目標保持銜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低效建設用地減量7 平方公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

三、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根據2016年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建議做好以下八個方面25項重點工作:

(一)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重點深化改革開放

1、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按照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力度,加快形成一整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架構。深化投資管理制度創新,配合國家修訂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在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進一步 擴大對外開放;深化企業準入單一窗口改革,推動受理事項范圍向企業注銷、重組等環節拓展

加強貿易監管制度創新,全面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2.0版,加快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探索試點類型從第三方物流配送型企業擴大到貿易型企業;優化口岸監管執法流程和通關流程,加強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協同聯動,進一步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和降低通關費用。

推進金融開放創新,加快落實自貿試驗區金改40 ,進一步完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深化拓展賬戶本外幣一體化業務,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依托自由貿易賬戶開展跨境金融創新;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適時啟動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試點。

深化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完善專業監管制度和綜合執法機制,建立健全登記注冊、行政審批、行業主管相互銜接的市場監管機制,推動各部門之間市場監管信息互聯共享。

2、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國資流動平臺資本配置效率,以公眾公司為導向,繼續推進一批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探索建立市場化選聘和管理國有企業經理人制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轉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推進員工持股。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推動實施國資國企 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工作,進一步提高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的集中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聚焦路橋、環境、水務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出一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的管理運營效率。

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和評估評審事項,實現部門審批事項全部接入市級網上政務大廳,基本建成區縣網上政務大廳。全面推行政府目標管理,健全目標執行、監督、評估等各環節運轉機制。全面加強政府效能建設,開展行政權力標準化管理試點,建立健全政府部門效能評估制度。實施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基本實現工商登記、行政審批、行政執法等重點信息的共享使用。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價格改革,健全政府定價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和反壟斷執法。

加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與自貿試驗區建設聯動,加快健全浦東新區作為一個完整行政區域轉變政府職能的框架體系。在浦東新區率先開展 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推動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由審批改為備案或實行告知承諾制,提高行政許可事項辦理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3、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繼續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引導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拓展功能,推動外資研發中心與本市科研院所及企業合作創新。積極與 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建立經貿合作伙伴關系,推動本市企業參與相關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建設,大力支持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 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著力完善各類企業走出去 服務體系,建立集專業服務和風險防控為一體的對外投資促進機制。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建設,推動長三角區域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科技創新、旅游發展等領域深化合作,積極幫助對口支援地區開展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

(二)全力促進穩增長

4、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和重點區域建設。全年計劃安排重大項目100 項,其中年內新開工19項,基本建成18項,安排預備項目32 項。加快G320G228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建設 5號線南延伸段、14號線、17號線等軌道交通線,加快推進洋山深水港四期、滬通鐵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確保長江西路越江隧道、嘉閔高架北北延伸工程等重大項目按計劃建成。全面完成迪士尼樂園及配套工程建設,做好迪士尼樂園開園營運服務保障工作。建成世博央企總部集聚區,基本建成虹橋商務區核心區,啟動建設臨港國際智能制造中心,繼續推進黃浦江兩岸開發。

5、加快推動消費升級。深入推進會商旅文體聯動,加快培育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等新興消費熱點。加強智慧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建設,進一步擴大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覆蓋面,大力推行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統一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完善適合新型消費特點的物流體系。實施 互聯網+生活服務行動方案,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和社區商業,鼓勵旅游、教育、體育和休閑娛樂以及養老家政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6、推動外貿向優進優出轉變。 大力拓展出口市場,加快船舶、汽車及零配件、生物醫藥、服裝紡織等出口示范基地建設;以國際產能合作和工程承包項目為抓手,促進電力工程、工業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裝備出口。積極擴大進口規模,完善進口專業貿易平臺功能,新認定一批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國別商品中心,擴大平行進口汽車試點范圍,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開展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等高附加值業務。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進通關、商檢、結匯、退稅、支付等環節監管協同和服務創新。啟動實施服務貿易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服務貿易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技術貿易,促進服務貿易優化升級。

(三)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7、全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落實中國制造 2025”,支持新型顯示、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智能制造發展,抓緊實施新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深入開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加快培育一批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加快汽車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制定出臺本市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充換電設施發展扶持政策;鼓勵生物醫藥行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推進實施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在控制鋼鐵、石化行業總量規模的同時,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開展市場化兼并重組,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落實本市推進 互聯網+”行動、推進大數據發展等實施意見,完善常態化、多渠道、廣覆蓋的企業訴求收集協調機制,拓寬 四新服務券支持范圍,建設四新 經濟實踐區。

8、加快提升四個中心功能。 完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體系,推動上海保險交易所年內開業,加快全國信托登記機構落地,做好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運營服務工作,支持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系統二期建設,推進原油期貨等金融創新產品上市交易。提升國際貿易中心能級,全面推進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推進大宗商品現貨市場建設,推動出口加工區轉型為綜合保稅區,深化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和長三角區域大通關合作。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促進航運服務功能性機構落戶,爭取進一步擴大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政策適用范圍,實質性啟動國際船舶登記制度試點,推動集裝箱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規模化發展。同時,積極發展總設計、總集成、總承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區和服務業創新示范區建設。

9、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力度。大力推動整區域、整行業落后產能淘汰,結合“198 區域調整與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推進桃浦中央綠地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南大地區企業結構調整,分類推進落實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試點。出臺新版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制定區縣三高一低 調整企業方案,全年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1000項左右。

10、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繼續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等優惠措施,落實國家關于生物藥品等六大行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加大投資和生產再投入。落實國家要求,清理取消和調整不合理收費項目,繼續實施對小微企業的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繼續做好外貿行業不合理收費項目的清理工作,繼續實施煤電價格聯動和天然氣價格聯動調整,進一步降低工商業企業用電、用氣價格。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支持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推動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運作,擴大政府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鼓勵更多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根據國家部署,適時降低本市社會保險費率。

(四)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11、加快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開展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各項重大政策加快落地。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人才、國資、財稅等相關配套政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戰略新興板,在投貸聯動等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完善股權激勵機制等領域加快先行先試,研究鼓勵創新創業的普惠稅制等相關政策。加強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政府科技管理方式,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統籌聯動機制,加大政府對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

12、推動科技創新重大載體建設。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推進上海光源二期、轉化醫學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海底長期觀測網、超強超短激光、活細胞成像平臺等新一批大科學設施落戶,積極承擔民用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加快建設信息技術、生命科學、高端裝備等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率先開展科研計劃的組織實施機制改革,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13、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環境。加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 雙自聯動,推進科技創新集聚區特色發展。深化三證合一、一照一碼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完善集中登記地登記制度,推進市場主體簡易注銷試點,為創業提供更多便利。大力發展創業孵化機構和新型研發組織,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各類眾創空間和創業孵化器,加快構建一批創新創業相結合、孵化投資相結合的新型創業平臺,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組建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查處快速反應機制。

(五)聚焦重點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4、多渠道促進創業就業。加快實施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全年新增50 萬個就業崗位,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全面推進創業型城區 建設,加大初創期社會保險費補貼、貸款擔保貼息、房租補貼等政策扶持力度,著力降低創業門檻和創業成本。繼續實施青年就業啟航計劃,推進離土農民就業促進專項計劃,鼓勵就業困難人員多渠道實現就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引導企業及各類勞動者積極參加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各類培訓。

15、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來滬從業人員參加職工社會保險辦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步提高養老金、城鄉低保、失業保險、最低工資標準等民生保障待遇水平。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優化土地和住房供應結構,出臺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管理辦法,啟動建設一批大型居住社區外圍配套項目,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 6萬套左右。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 55萬平方米,全面啟動郊區城鎮舊區改造。

16、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全面推進五位一體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老年宜居社區,新增公辦養老機構床位7000張,新增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80 家、長者照護之家5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0家。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新增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 50家。全面開展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根據照護等級提供相應社區居家養老、居家醫療照護、機構養老或機構醫療護理等服務。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補供方與補需方相結合的養老服務補貼機制,支持養老服務社會化和品牌連鎖化發展。

17、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制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精準化水平。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構建高校分類管理體系,健全中高職貫通培養體系,擴大義務教育 學區化集團化 辦學規模,繼續推進街鎮老年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深化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機制,穩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病分治。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體系。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逐步降低公立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加價率。規劃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均衡布局,加快推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會化、專業化管理。出臺新一輪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建成一批中小型市民健身活動中心和體育健身設施。進一步完善標準化菜場、生鮮食品超市等社區配套設施,為市民提供便利化社區生活服務。

(六)深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18、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根據人口規模、區域特點編制新市鎮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進一步完善鎮村規劃體系,加快完善新城功能和品質,分類推進鎮域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啟動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區統籌,鼓勵農民進城進鎮集中居住。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繼續實施村莊改造工程,完成中小河道整治 150公里和中小河道疏浚2000公里,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補點建設,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工作。

19、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培育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支持純農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加強農村綜合幫扶工作,進一步完善 造血機制。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建立集體建設用地跨村流轉機制。

(七)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水平

20、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實行最嚴格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加快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完成 6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力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治理,落實港口船舶減排措施。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推動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泵站截污改造。編制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南大、桃浦等重點區域土壤修復。啟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外環生態專項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新建綠地1200 公頃。在工業、建筑、交通、能源等領域,推進實施能效對標和能效領跑者制度,加強合同能源管理,進一步強化重點用能和重點排放單位管理。深入推進碳排放交易,鼓勵引導碳金融產品創新。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新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 100萬戶。

21、全面加強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完成浦東合慶鎮、青浦青東農場等第一批11 個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啟動第二批17個重點地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健全執法聯動和協作配合機制,堅決消除違法用地、違法建筑、違法經營、違法排污、違法居住五違 現象。加快實施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廢氣、廢水、危廢等工業污染治理

22、大力推進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加快實施“198區域 減量化三年行動計劃,全年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7平方公里。加大對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的資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土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市級調劑平臺,完善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考核機制。

(八)加強城市管理和完善社會治理

23、強化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系統開展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建設,全面完成街鎮城市網格化管理中心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強化風貌保護工作,加強存量市政基礎設施的改造和維護,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深化智慧城市建設,光纖寬帶網絡基本覆蓋全市域,推動信息化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深度應用,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切實保障網絡安全。提升綜合交通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區區對接道路建設,繼續優化全市公交線網,做好軌道交通、大型居住區公交配套,強化交通依法從嚴管理,進一步規范交通秩序。加強城市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抓好公共場所、軌道交通、消防安全、特種設備等薄弱環節的風險管理和隱患排查,制定實施危險化學品產業布局調整政策。健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機制,推進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建設運行。堅持源頭治理、堵疏結合,繼續鞏固和擴大對違法群租、非法客運、無序設攤等城市頑癥的治理成效。

24、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深入貫徹落實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 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基層自治和共治機制,深化街道體制機制改革。做實做強郊區基本管理單元,開展特大鎮管理體制創新試點,創新大鎮大居社會治理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推進地方群團組織改革,穩步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啟動信用信息平臺二期建設,探索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聯合懲戒機制。完善“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問題發現、督查、解決和反饋機制,推行信訪事項網上公開辦理。完善居住證轉戶籍、直接落戶政策,加強實有人口基礎信息采集維護和居住房屋租賃管理。深化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繼續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25、切實防范和化解各類風險。著力化解金融風險,積極探索建立全覆蓋的金融監管機制和風險監測體系,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加大對各類金融風險防范和處置力度,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進一步完善失業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就業和創業服務扶持,及時防范和化解因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失業等社會矛盾。扎實推進平安上海建設,加強治安巡邏防控、武裝應急處突、群防群治守護 三張網建設,進一步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保障城市安全有序和社會和諧穩定。